來自山西民間的銀飾。 胡健 攝
中新網太原1月26日電 (記者 胡健)“如銀歲月美意延年——山西傳統銀飾展”26日在山西青銅博物館開展,從春秋戰國到現代,600余件傳統銀飾串聯起中國民間銀飾的發展脈絡。
這些縱貫2300余年的銀飾,來自山西博物院、山西地質博物館、晉國古都博物館及私人藏家,它們代表著中國各時代的女性審美,反映著一個時期的民俗和經濟發展。
民眾參觀展覽。 胡健 攝
明清時期,山西晉商名滿天下,成為中國最富有的地區之一。隨著晉商的壯大發展,種類繁多的民間銀飾逐漸成為身份和富貴的象征。
本次展出的民間銀飾共有600余件。 胡健 攝
“彼時,山西商人積聚了大量財富,由此帶來民風之變,銀飾的制作逐漸遍布城鄉,并形成明顯區別于京、閩、徽、蘇、贛、廣、藏等地的‘晉工’。”山西青銅博物館館長梁育軍介紹。
本次展出的金銀飾品。 胡健 攝
梁育軍介紹,山西銀飾制作大氣厚實且講究細節,在工藝上,“晉工”銀飾喜用高浮雕、深剔地,善以燒藍、點翠等強化裝飾效果。
山西青銅博物館的講解員接受采訪。 胡健 攝
本次展覽通過6個單元,對人類用銀歷史進行回顧,展出明清時期種類繁多的銀飾,包括頭飾、項飾、掛飾及手飾。其中,四股釵、“雙尖”大扁簪、宮鎖、蝴蝶鎖、葫蘆形銀事件兒等極具地域特色。
中國銀飾歷史可追溯到夏商周時期,考古發現的最早銀制品是甘肅玉門火燒溝墓地出土的夏代銀鼻飲。東周時期,鎏銀器物和錯銀器物大量涌現。北魏之后,中國與游牧民族和外來文化的接觸成為常態,此時出現的金銀器充滿異域風格,且幾乎均為貿易或進貢而來。
3578
文章
0
視頻
0
語音
613
問答
根據國務院第590號令《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實施房屋征收應當先補償、后搬遷。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補償后,被征收人應當在補償協議約定或者補償決定確定
對于房屋評估相關事宜,國務院第590號令《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已經做了明確規定:被征收房屋的價值,由具有相應資質的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按照房屋征收評估辦法評估確定。對評估確定的被征收房屋價值有
根據法律規定,國家征收土地的,依照法定程序批準后,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公告并組織實施。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擬申請征收土地的,應當按照以下這六個程序步驟進行征收:開展擬征收土地現狀調查和社會穩定風
沒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六條規定:征收下列土地的,由國務院批準: (一)永久基本農田; (二)永久基本農田以外的耕地超過三十五公頃的; (三)其他土地超過七十公頃的。征收前款規定以
? 2019 TywNet,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網站版權歸甜柚所有
本站部分內容轉載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刪除 ICP證:湘ICP備18004154號-1